首页

玉足视频

时间:2025-05-24 09:44:57 作者:习近平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浏览量:23948

  中新网北京3月1日电 (记者 徐婧) 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白皮书(2014-2023年)》(简称“白皮书”)1日发布。白皮书显示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运营保障安全有序,“天上一张网”日臻完善。截至2023年底,59家中外航司入驻运营,开通30余条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线。

3月1日,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白皮书(2014-2023年)》发布。记者 富田 摄

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(简称“大兴机场”)是首都重大标志性工程,是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(简称“临空经济区”),是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确定的四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之一,是全国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划的临空经济区、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。

  大兴机场于2019年9月开航。白皮书显示,投运以来,大兴机场运营保障安全有序。“天上一张网”日臻完善,截至2023年底,59家中外航司入驻运营,开通30余条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线;“地上一张网”加紧铺开,“五纵两横”外围综合交通体系已基本建成,实现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、北京中心城区30分钟通达,与天津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。

  白皮书指出,大兴机场运行态势稳步向好。自2019年9月投运至2023年底,累计完成航班起降约76万架次,旅客吞吐量9397万人次,货邮吞吐量约64万吨。连续三年获得国际机场理事会(ACI)最佳机场奖;航班整体靠桥率88%以上,在国内13个国际枢纽机场中排名第一。

  在国际交往中心承载区建设方面,大兴机场开放不断升级,平台效应日益凸显。累计形成北京市“两区”建设创新实践案例、河北省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23项,形成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2项。承接300余项省(市)级、市(区)级行政审批权力,探索审批改革新模式,事项办结时限压缩50%以上;推行政务服务“跨省通办”,近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在临空经济区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。

  白皮书显示,大兴机场跨省域综保区示范效应突出。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综合保税区——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2023年累计完成进出口额20.5亿元人民币。实施跨界共商共建共管新模式,形成3项省级综合保税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。率先探索建立“区港一体化”通关模式;推行通关便利化措施,落地实施“一票多车”“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出口”等多种创新模式,区港联络道实现主体结构贯通。

  根据白皮书,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重点开放功能平台加快布局。国际会展消费功能逐步完善,谋划建设大兴国际会展中心和消费枢纽、廊坊临空国际会展中心等国际交往设施标志性项目。全球招商引资网络初步形成,截至2023年底,临空经济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.5亿美元,引进外资企业195家。(完)

【编辑:钱姣姣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柬警方执法安全合作取得新战果

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。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、两种制度、三个关税区、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,国际上没有先例。因此,大湾区要因地制宜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,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跨境合作和良性循环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。

胡拥军: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

2023年7月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指出,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、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、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,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。

河北冀州葫芦押花艺人“一绘一押”间成就小器大雅

据中山大学官网介绍,夏书章,男,1919年1月生,江苏高邮人。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——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,兼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等。是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,被誉为“中国MPA之父”。

(寻味中华 | 文博)元代蓝莲盏:比金杯银盏更珍稀

从全局定位上看,广州已下了一盘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“大棋”,黄埔占据了东部中心这一战略布局近“半壁江山”,是“大干十二年、再造新广州”的“黄金主场”。聚焦于东部中心四大核心功能——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、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承载区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、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中心,区域潜能正进一步激发,投资选项也大大拓宽。

西安街头响起非遗鼓乐 引人驻足欣赏

过去一年,上海打造的性价比极高的“小哥公寓”、河北、山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专属医疗服务的“小哥医院”,28个省市区将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作为民生工程进行推动等,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也让粟斌更加坚定了信心。一年间,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,他又深入到18个省份的近30个城市调研。

相关资讯
创意视频|AI带你穿梭中国改革开放新地标

以数字技术创新拓展生态环境治理路径。数字技术居于科技创新前沿,具有高创新性、强渗透性、广覆盖性等特征,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。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运用,有助于准确识别、实时追踪环境数据,为及时研判、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。当前,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,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。借助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,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、协同性、精准性,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。例如,为推进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我国一些地方运用数理统计、数字模拟、基因算法、大数据、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,融合多维环境数据,着力构建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质量变化的完整数据链,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实现精准溯源和精准预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,一些地方利用鱼类多样性智能监测系统,实现水下主要鱼种的动态监测与识别。运用浮游植物智能鉴定系统,实现藻类的AI图像识别与统计分析,显著提高了浮游植物鉴定效率。实践证明,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、协同性、复杂性的系统工程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,为生态环境治理装上了高效监测、主动预警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提供了科学分析、有效应对的“智慧脑”“灵巧手”,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。
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